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(文图/记者宋建华 陈岩)临近中秋节,首府千余亩地产稻田蟹和大闸蟹也开始上市。与往年不同,今年的螃蟹装上了礼盒,打上了生态牌,既增加了销量,也促进了农民增收。 生态养殖名气高 “老张,你家螃蟹有黄了吧。”这是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村民张振声这两天接到最多的电话。 接到电话的张振声会劝对方先少买一点尝鲜,要吃螃蟹再等一两周:“螃蟹还没长熟,黄只有七分,过了八分才最好。” 作为全疆第一批在稻田养螃蟹的人,张振声养稻田蟹已十余年。 他说,来吃螃蟹的都是回头客,要给大家最好的螃蟹。 作为全疆三大水稻主产地,为了提高水稻附加值,2009年,米东区引进中华绒螯蟹推广蟹稻共作模式,目前有近千亩稻田蟹。 在蟹稻田里,张振声抓出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,翻开肚皮给说:“稻田蟹要“青背、白肚、金爪”,肚子越白,黄越多,品质越好。” 张振声低头抓螃蟹,拿手里掂一下,就估出重量:“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,靠的是螃蟹的口感。口感靠啥?没诀窍,喂小鱼小虾,不掺杂七杂八的饲料。” 今年,张振声养了40亩的稻田蟹、40亩池塘蟹。与内地养殖水质相比,新疆以高山冰雪融水作为主要补给水,水质相对较好,是发展无公害及生产有机水产品的理想之地,养殖出来的螃蟹天生带“鲜味”。 张振声说,不同阶段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,刚开始要喂煮熟的鸡杂,随后开始加剁碎的小鱼虾。 “7月份过后,螃蟹就能吃稻田里的小虫子,这时候要加最增品质的螺蛳,纯生态养殖,就是我的招牌。”张振声心里一本养殖经。 张振声在螃蟹塘算了一笔账:今年受气候影响,螃蟹产量不高,但每亩地也能产30公斤左右,每公斤120到160元,每亩能增收3000元,再加上每亩地产出500多公斤蟹稻米,每公斤按照12元,一地双收,亩均增产3000余元。
打好品牌销路好 距张振声不远的四道坝村,顾元秀忙着和本土网红合作,开始推销自己的“五两红”大闸蟹。 六年前开始,15岁开始搞水产养殖的顾元秀从浙江老家来到米东区发展水产养殖:“水好,适合养大闸蟹,周边没人养,市场肯定好。” 第一年,顾元秀从浙江老家引进大闸蟹苗,结果“水土不服”,螃蟹长不好,也不出黄。面对家人的数落,顾元秀倔脾气上来了:“我就不信了,好水不能养好螃蟹。” 第二年,顾元秀从螃蟹驯化做起,他先将蟹苗放到培养池里,然后逐步加入本地的水驯化,等螃蟹适应本地水质和水温后,再放到大池里养。 池塘旁,后背发青、绒毛呈金黄色的大闸蟹爬满了岸边。顾元秀说,相比较稻田蟹,大闸蟹个大、黄多,价格一个月后,看着岸边大群的螃蟹,顾元秀笑了。当年,200多亩螃蟹净收入四五十万,顾元秀认准了养螃蟹这条路。 因为养殖技术过关,顾元秀能将大闸蟹养到五两(250克)以上,他因此得了一个“五两红”的外号,他干脆注册了“五两红”大闸蟹品牌。 顾元秀还请人设计了包装,逐渐成为首府知名的地产大闸蟹。 今年,在三道坝镇政府的帮助下,他还尝试网络销售。因为是池塘养殖,加上管理得当,顾元秀的大闸蟹品质不错。按照目前产量,300多亩大闸蟹,一亩地能出60公斤螃蟹,每公斤150元左右,300多亩能挣百来万元。 螃蟹为媒促农旅融合 这两天,在三道坝镇杜家庄村,村民王则华家的稻田蟹开始上市,她没着急卖,而是邀请以往的老客户带着孩子来她的家庭农庄开展抓螃蟹比赛。 挽起裤腿,带着孩子,跳到满是稻花香的稻田里摸螃蟹。每摸到一个,大人孩子都会高兴得大叫起来,岸上的人则忙着给拍照。 游客刘琴带着孩子抓了8只螃蟹,用水冲着自己和5岁儿子满腿的泥巴,刘琴兴奋地说“既带孩子看了稻谷生长,普及了螃蟹生长知识,还自己抓到螃蟹尝鲜,这一趟,值。” 王则花家也是米东区最早养殖稻田蟹的农户之一。她走的路是稻蟹共养,农旅融合。 十几年种稻养蟹经历,王则华成了远近闻名的稻蟹共作大户,今年她的的600亩生态有机水稻被列为米东区水稻示范基地。 稻蟹共作同时,王则华将靠近稻田的宅基地收拾出来,挖了水塘,建了接待区,开起家庭农场。她的农场以稻田风光和品蟹为主题,水塘成抓蟹区、垂钓区, 游客可以抓蟹钓鱼钓虾、采摘、赏稻田风光,还能吃上农家饭。 每逢周末,王则花的家庭农场都是一座难求。王则华说,农业加上旅游后,旅游接待挣一份钱,农副产品挣一份钱,旅游带来的品牌效应还让稻蟹和蟹稻价格高了很多。 “种稻养蟹,再加上旅游,一年整个五六十万没问题。”站在稻田里,王则华信心满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