蟹大王 免费委托找货
  微信扫一扫
 

水产养殖技术指南之鱼病防治

   2021-11-15 网易首页3710
核心提示:水产养殖技术指南之鱼病防治

一、病毒性疾病

(一)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

1.病原、流行情况和症状

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(弹状病毒属),主要危害虹鳟、大鳞大麻哈鱼、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和当年鱼种。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色发黑,出现昏睡,或游动缓慢,时而出现痉挛,往往狂游后突然死亡;有突眼和腹水,肛门处常拖有一条长而粗的黏液便,鳍基、口腔、肌肉、脂肪组织、腹膜、脑膜、鳔、心包膜等出血。该病在水温8~15℃时流行。

2.防治方法

(1)严格管理,做好检疫和卫生消毒措施,鱼苗饲养地应封闭隔离,避免与染疫或携带者接触;投喂鱼糜或鱼内脏饵料时必须煮熟后使用。

(2)对受精鱼卵用50毫克/升的聚维铜碘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,杀灭附着在卵子表面的病毒,阻断病毒垂直传播的途径。

(3)每千克饲料,一次量用20克板蓝根末,每天2次,连用5天;或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等,增强免疫力。

(4)对鱼池采取提高水温至17~20℃能有效控制此病,但采用该法不能消灭带毒状态,应禁止将这些鱼类运至未受感染的养鱼区。

(二)鲤春病毒血症

1.病原、流行情况和症状

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(鲤弹状病毒),主要危害鲤,但也可感染草鱼、鲢、鳙、鲫等。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色较黑,呼吸缓慢,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,腹部膨大,有腹水,突眼,肝门红肿,体表、眼、内脏出血,肌肉出血,肝、脾、肾肿大。主要流行于水温13~20℃的春季,其中该病暴发的最适温度为16~17℃,水温超过22℃一般不再发病。死亡率可达80%~90%。

2.防治方法

(1)严格执行水产苗种检疫制度,从源头控制该病的发生。

(2)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,提高抗病能力,并加强饲养管理。

(3)对水源、养鱼设施等进行消毒,可用含碘量为100毫克/升碘伏消毒池水,或用次氯酸纳等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;或每立方米水体用0.7克硫酸铜全池泼洒。

(4)杀灭鲺和水蛭可减少此病的发生。

(5)将水温提高至22℃以上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